钾镁配合施用,增效作用提高,根和叶片中的氨基酸含量都明显增加。
(三)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具有高效、自动、污泥少等、优点, 而且还可以回收重金属, 具有回收利用的特点。虽然水中本身就含有铜离子, 但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也会危害人体。
饮用水中副产物三氯甲烷对婴幼儿健康影响集中在生殖和发育方面。膜分离法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也很好, 其中液膜法在国外也有学者进行研究并发表了成果。但由于硫化物不容易沉降该方法的应用不是很广泛。对于婴幼儿而言, 饮用水中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污染因素, 因为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份, 与此同时, 婴幼儿未成熟的消化系统会还原部分硝酸盐成亚硝酸盐, 进而影响婴幼儿的健康发育。相关医学研究曾报道, 饮用水中硝酸盐浓度达到90-140mg/L时, 即可引发婴幼儿高铁血红蛋白症。
如果饮用水中含有较多铜离子对婴幼儿会有很大的危害, 超标的铜离子会与蛋白质中的硫基结合, 干扰硫基酶的活性, 导致婴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的下降。《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CJ94-2005) 中饮用水中硝酸盐的标准限值为10mg/L。pH从2.0升至6.0时,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量有减小的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1.171>0.05)。
温度25℃、pH2.0、茶多酚浓度28mg/mL和吸附时间80min,改性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量为301.1mg/g,为原淀粉吸附量的2.65倍。4、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原淀粉和改性淀粉吸附茶多酚的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如表3,原淀粉和改性淀粉正交试验吸附茶多酚结果的方差分析如表4和表5。由图7可知,原淀粉和改性淀粉在相同茶多酚浓度下,茶多酚吸附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三、结论运用百特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分析出在70℃,预糊化40~44s条件下制备的马铃薯改性淀粉颗粒比较完整,破碎颗粒较少。
验证试验结果说明正交试验筛选出来的条件组合可信,同时说明进行正交试验的正确性和必要性。(4)吸附时间对茶多酚吸附量的影响由图8可知,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原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量明显增加,在20min至140min内,茶多酚的吸附量增大较明显(p=0.002<0.05),140min后,茶多酚吸附量变化不明显(p=0.754>0.05),所以选择140min为原淀粉的最佳吸附时间。
(2)pH对茶多酚吸附量的影响由图6显示可知,溶液pH2.0~7.0范围内,pH越高,淀粉吸附茶多酚能力越小。茶多酚结构中存在酚羟基,在溶液中呈弱酸性,在游离状态下容易与淀粉链的羟基以氢键发生结合。原因是在淀粉预糊化-冷冻过程中,水分子进入到淀粉颗粒内部形成结晶水,加入渗透能力和挥发能力较强的乙醇后,乙醇进入到淀粉颗粒内部同时置换出水分,干燥过程中乙醇挥发,形成了颗粒内部连接外部的通道。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70℃条件下,对马铃薯淀粉进行30s至45s的热糊化。另外,茶多酚高温条件下不稳定,因此选择室温20℃开始进行吸附试验。另外,随着温度升高,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量降低。随着糊化时间的延长,马铃薯淀粉颗粒表面开始发生变化,当处理45s时淀粉颗粒几乎完全破碎,淀粉的原始形貌和结构完全丧失,这是因为在热处理过程中淀粉被完全糊化,大量水分子进入淀粉颗粒内部,淀粉颗粒逐渐溶胀直至结构坍塌,颗粒结构消失,形成大量淀粉碎片,此时,原淀粉特有理化性质已完全破坏。
如果处理时间较长,淀粉完全糊化使结构坍塌,干燥研磨过后淀粉颗粒呈现碎片状,不利于制备维持原始形貌的淀粉颗粒。由于水和乙醇相互渗透,淀粉中的水分比例逐渐减少,同时保存了冷冻条件下形成的淀粉分子结构,将乙醇烘干后,可以形成小孔,得到的淀粉样品微胀甚至出现了裂痕。
糊化40s至44s时间内,马铃薯淀粉颗粒表面开始变得粗糙,并逐渐出现裂纹。由图4可以看出,马铃薯淀粉在70℃条件下糊化30s至40s时,淀粉的颗粒形态基本没有变化,表面光滑且无孔洞。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相关链接:茶多酚,乙醇,马铃薯淀粉。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这也证实了预糊化-冷冻-乙醇置换制备的马铃薯改性淀粉吸附茶多酚的过程也属于放热过程,因此选择20℃为最佳吸附温度。其原因是淀粉颗粒在70℃处理条件下,有水分子进入颗粒内部,引起淀粉分子链间氢键断裂,导致了颗粒的溶胀,体积变大,但是整个淀粉颗粒的形貌保持原状,表面偶有微裂痕。综上所述,制备理想的预糊化淀粉,其颗粒结构不能受到较大程度破坏,因此选择70℃条件下处理40s~44s。由图5可知,温度为20℃时,茶多酚吸附量最大,原淀粉和改性淀粉分别为46.8mg/g和62.7mg/g。
适量无水乙醇加入冷冻的淀粉糊中,在室温下融化。所以温度越高,越不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
由图3可知,马铃薯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和糊化峰值温度分别为71℃和84℃。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单因素的试验结果采用origin8.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交试验结果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文中图采用origin8.5进行绘制。
二、结果与讨论2、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的确定淀粉在糊化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水分子不断地进入到淀粉颗粒内部,淀粉颗粒不断膨胀,导致淀粉的黏度持续增加,淀粉溶液黏度从零开始上升时的温度即为淀粉糊化起始温度,黏度最大时,淀粉颗粒彻底糊化,此时的温度为淀粉的糊化峰值温度。利用BT-1600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对马铃薯原淀粉和改性淀粉的颗粒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如图4所示。
2、改性淀粉制备条件的确定淀粉糊化过程中,如果处理时间较短,对淀粉颗粒的改性比较温和,特性变化不明显。选择此条件下制备的淀粉在-20℃放置-定时间,淀粉糊在冷冻时不同淀粉链间伸展联结,重新形成新的缔合氢键,进入颗粒内部的水分形成冰晶。因此,为避免淀粉糊化,选取70℃为制备马铃薯预糊化淀粉的试验温度。(5)正交实验马铃薯原淀粉和改性淀粉吸附茶多酚的正交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见表1和表2。
3、淀粉吸附茶多酚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1)温度对茶多酚吸附量的影响骆慧敏根据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不同浓度下的吸附等温曲线分别进行非线性拟合,证实了吸附反应为放热过程2、改性淀粉制备条件的确定淀粉糊化过程中,如果处理时间较短,对淀粉颗粒的改性比较温和,特性变化不明显。
其原因是淀粉颗粒在70℃处理条件下,有水分子进入颗粒内部,引起淀粉分子链间氢键断裂,导致了颗粒的溶胀,体积变大,但是整个淀粉颗粒的形貌保持原状,表面偶有微裂痕。另外,随着温度升高,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量降低。
这也证实了预糊化-冷冻-乙醇置换制备的马铃薯改性淀粉吸附茶多酚的过程也属于放热过程,因此选择20℃为最佳吸附温度。糊化40s至44s时间内,马铃薯淀粉颗粒表面开始变得粗糙,并逐渐出现裂纹。
(5)正交实验马铃薯原淀粉和改性淀粉吸附茶多酚的正交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见表1和表2。所以温度越高,越不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单因素的试验结果采用origin8.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交试验结果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文中图采用origin8.5进行绘制。适量无水乙醇加入冷冻的淀粉糊中,在室温下融化。
由图4可以看出,马铃薯淀粉在70℃条件下糊化30s至40s时,淀粉的颗粒形态基本没有变化,表面光滑且无孔洞。由图5可知,温度为20℃时,茶多酚吸附量最大,原淀粉和改性淀粉分别为46.8mg/g和62.7mg/g。
如果处理时间较长,淀粉完全糊化使结构坍塌,干燥研磨过后淀粉颗粒呈现碎片状,不利于制备维持原始形貌的淀粉颗粒。综上所述,制备理想的预糊化淀粉,其颗粒结构不能受到较大程度破坏,因此选择70℃条件下处理40s~44s。
选择此条件下制备的淀粉在-20℃放置-定时间,淀粉糊在冷冻时不同淀粉链间伸展联结,重新形成新的缔合氢键,进入颗粒内部的水分形成冰晶。由图3可知,马铃薯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和糊化峰值温度分别为71℃和8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